多年来,《理论界》杂志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各学科学术前沿问题、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大量刊发和积极推介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学术名家、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撑。在办刊特点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人文社科期刊的政治责任和学术担当。《理论界》杂志各专栏刊发的文章坚持弘扬主旋律,在反对所谓“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上,旗帜鲜明,敢于亮剑,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刊发观点有问题的文章,不刊发在观点和材料使用上“打擦边球”的文章。《理论界》杂志紧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两个巩固”、关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刊发了一系列重点文章。
二是体现“问题意识”和研究特色。2015年7月6日,理论界杂志社与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召开了“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工作系列讲话与辽宁‘十三五’发展学术研讨会”,辽宁省社科联主席姜晓秋、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作了主题发言,张桂文等10几位教授作了专题发言,会议提交了10几篇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体现了学术期刊的“问题意识”,开创了理论界杂志社与高校联合办刊、联合开展专题研究、建立稳定的作者群的新模式。目前,《理论界》在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红山文化”两个特色专栏的基础上,将继续探索设立“新兴业态研究”和“文化创意研究”专栏。
三是坚持降低文稿篇数和提高文稿质量相统一。近几年来,《理论界》杂志从提高学术品位、扩大社会影响、贴近核心期刊评审标准的需要出发,每篇文稿的篇幅至少4个版面,重要文稿甚至5-7个版面乃至更多,在这些学术论文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辽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问题,最有代表性。
四是重视发表新人新作。扶持新人事关哲学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理论界》杂志着眼于培养中青年作者,只要文稿质量达到标准,适于刊发。这样使国家重点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博士研究生的文稿占所刊发文稿的比例不断提高,学术作者群初步形成,文稿的学术层次明显提高,社会影响明显扩大。
自2014年以来,按照省社科联党组的决策部署,为冲击全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目标,理论界杂志社进行了一系列转型转轨工作:
一是调整办刊思路。由过去坐家等稿向主动约稿和加强选题策划转变,由过去筛选自然来稿向精选专家学者稿件转变,由过去的以刊养人向社科联养刊转变,将国家和省级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列入重点支持范围,努力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因子。省社科联党组对《理论界》的发展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每年从科研经费中划拨60万元用于支持《理论界》办刊,为《理论界》杂志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二是调整期刊内容。重点支持刊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成果(每年《理论界》刊发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都在50篇以上),重点支持刊发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研究取得重大成效的研究成果,重点支持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切实发挥了智库作用的研究成果,重点支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社会文明的优秀成果,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出科学阐释的研究成果。每年《理论界》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稿件60篇以上,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基金项目稿件50篇以上,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稿件200篇以上。
三是调整版式栏目。从第2014年第9期开始由原来的200版降到现在的160版,字号由原来的小五明改为大五明,排版由分栏改为通栏,从2015年的第7期开始,我们又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学习,将字号由大五明改为大四明,每期发表文章篇数由原来的30篇降到20篇左右。《理论界》对原有的17个栏目进行整合归并,调整为10个左右。下一步我们在栏目设置上要由以“学科综合”为导向向以“问题综合”为导向转变,加强选题策划和约组稿件力度。
四是创新封面设计。自2014年第12期开始,《理论界》形成了新的封面、封底,并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期刊标识,这是《理论界》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标志。
五是建立了《理论界》网站,形成网上收稿、审稿、编稿的常态机制。
六是建立了外审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目前,同行评审制度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期刊论文评价手段。同行评审制度实行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审稿,这在最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失误,保证选稿活动更加公正、公开、公平。同时,同行评审还能有效防止学术造假,因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同行评审的积极作用,《理论界》将不断完善包括专家遴选、匿名评审、集体表决、公开讨论在内的一整套外审专家审稿制度。
专论、经济、政治、党的建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